欧盟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
欧中贸易投资协定迎来新进展。7月20日,欧盟理事会正式决定,授权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这是欧盟与中国之间签署的第一份意义重大的双边贸易协定。
欧中贸易投资协定迎来新进展。7月20日,欧盟理事会正式决定,授权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这是欧盟与中国之间签署的第一份意义重大的双边贸易协定。
图片来源于:欧洲时报
地标协定帮助消费者鉴别假货 利于加强保护欧盟在华投资
地理标志主要用于鉴别商品原产地。中欧地标协定的达成,将为来自欧盟和中国的各100个地理标志在对方市场上提供高水平的保护。协定将为产品的知识产权提供重要保护,并防止翻译,转写或音译等问题存在。而且,该协定生效四年后,协定保护范围将扩大至双方各275个地理标志名称。
北京央视新闻援引欧盟理事会公告报道,现协议签署的日期和地点尚未确定。协议签署后,需征得欧盟议会的同意,随后才能缔结并生效。欧盟理事会期望该协议将“使欧洲生产者受益,并应促进生产这些产品的农村地区”。
据记者此前报道,中欧地标协定谈判始于2011年,历时8年时间,2019年11月6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共同见证下,欧中代表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欧地标保护与合作协定谈判结束。
协定文本共14条,对地理标志设定了高水平的保护规则,并在附录中纳入双方各275项具有各自地区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比如中国的“安吉白茶”“赣南脐橙”“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欧洲的“帕尔玛火腿”“爱尔兰威士忌”等。(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网)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此前表示,中欧地标协定为中国有关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提升市场知名度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该协定,中国相关产品有权使用欧盟的官方认证标志,有利于获得欧盟消费者的认可,进一步推动中国相关产品对欧出口。
法国《观点杂志》认为,2019年4月以来,地标协议第一次具体体现了欧中峰会加强欧中合作的思想,有别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全球采取的铁腕政策。
疫情为欧中贸易投资协定达成带来新挑战
不只是地理标志协定,欧中投资协定目前进展也较为顺利,今年6月,在第二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上,欧中领导人重申争取年内完成欧中投资协定谈判,达成一项全面、平衡、高水平的投资协定。
不可忽视的是,欧盟和中国早在2013年就开始举行投资协定谈判,至今谈判近7年,仍未能结束。此前谈判中一直存在的,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分歧尚未全部解决;今年延烧全球的新冠疫情,又带出了“去全球化”的趋势,为欧中谈判增添了新“阻力”。
综合上海一财网、中国一带一路网报道,自新冠疫情蔓延以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国相继出台法律措施,宣布将保护特定领域企业不被外资收购。
据业内统计,部分中资投资欧盟地区的热情出现下降。纽约咨询公司荣鼎集团数据显示,中资对欧盟的直接投资额已经连续3年下降,2019年更是大降33%至120亿欧元。柏林墨卡托中国问题研究所4月发布的报告指出,投资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欧盟的投资限制,“虽然中国企业仍有浓厚并购兴趣,但投资监控使并购很难得到批准。”
而在另一方面,欧盟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将萎缩13.5%。分析指出,欧盟或打算通过欧中投资协定来吸引中企的投资,帮助提振经济。
欧盟商品也一向受到中国消费者欢迎。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2020年上半年,欧中双边贸易额达1.99万亿美元。德国《商报》5月报道指出“中国再度成为德国车企拯救者!”大众汽车今年5月在华销量33万辆,占其全球总销量的近一半。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在促进欧中贸易投资协定的签订。
2020年7月1日,德国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原计划任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构建欧盟内部统一的对华政策。默克尔曾表示,希望德国任内能推动达成欧中投资协议,并加强欧中双方对非合作的协调。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对华政策”从德国的任务清单上被排到靠后位置,但今后德中两国经贸的关系将在欧中关系及日后谈判中举足轻重。
有德媒分析指出,受疫情影响,欧盟对华关系的基调似乎有被动“求稳”趋向。
可以预料,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担子不轻,而欧中全面合作仍将继续排除障碍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