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酒评家认为中国葡萄酒像复制品,缺乏新意
虽然中国目前排名全球第七大葡萄酒产酒国,而且葡萄种植面积名列全球第二,但生产出来的葡萄酒却总体来说缺乏创新,不能展现地方风土特色。《美国纽约时报》葡萄酒葡萄酒专栏评论家埃里克•阿西莫夫(Eric Asimov)在纽约接受特约作者Natalie Wang采访时讲到。
虽然中国目前排名全球第七大葡萄酒产酒国,而且葡萄种植面积名列全球第二,但生产出来的葡萄酒却总体来说缺乏创新,不能展现地方风土特色。《美国纽约时报》葡萄酒葡萄酒专栏评论家埃里克•阿西莫夫(Eric Asimov)在纽约接受特约作者Natalie Wang采访时讲到。
图片来源于:乐酒客
能酿造出一款‘类似波尔多’或者’类似美国纳帕’的葡萄酒,已经不能衡量国产葡萄酒质量的标尺了。如何突破国产酒同一性,可能突破瓶颈的唯一做法是真正酿制出能代表中国地区风土特色和本土葡萄酒特色的葡萄酒,阿西莫夫坦诚地表示。
阿西莫夫虽然还从未来到中国对我国的葡萄酒产区进行实地考察,但在其15年的葡萄酒报道和品鉴的职业生涯中,也接触过不少国产葡萄酒,大多是其同事从中国给他带到美国的国产葡萄酒,来‘试探和考验’他的品鉴能力。
谈到这些他曾经品鉴过的中国葡萄酒,他措辞谨慎称,“它们和我自己的预期也相差不远。”
“它们让我想起当年加州才起步阶段酿出的葡萄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呢,它们没能很清楚的表达葡萄酒种植地的特色。这些酒喝就来感觉像是硬性套公式,是一款以他们认为什么是葡萄酒的标准而酿造的酒。感觉是他们在酿出自己脑海已经设定的那种所谓的葡萄酒的风格,而不是酿出一款能反应当地葡萄在当地特有生长环境下产出的那种独特风格。也许因此它们显得像复制品,缺乏新意,”他接着讲到。
图片来源于:乐酒客
的确在很多新世界葡萄酒国家,酒庄通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超市酒架和餐厅长长的酒单中脱颖而出的问题。大家都在用波尔多葡萄酒品种酿造类似的葡萄酒风格,再加上国际著名评酒师无形中有相对偏爱的葡萄酒风格,导致很多葡萄酒不免缺乏独特性。
但在一些新世界国家,如果他们找到能代表自己的独特葡萄品种,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他们独树一帜。在新西兰,长相思成为了该国葡萄酒产业的一张名片;在阿根廷,马尔贝克打开了阿根廷出口的大门。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上乘国产葡萄酒品种,虽然也有人称马瑟兰或蛇龙珠为代表中国特色的葡萄种类,但实际上蛇龙珠即智利的佳美娜,马瑟兰也不是中国特有的本土葡萄种类。
再加上各大产区从烟台到宁夏,普遍栽种的都是波尔多品种例如赤霞珠、梅洛和品丽珠,而酿出来的葡萄酒都自己标榜为’类似波尔多的红酒’ (Bordeaux-like wine), 这其实也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
因此,阿西莫夫谈到中国葡萄酒在面对诸多来自全球不同产区的波尔多风格葡萄酒的挑战时,难免会失去优势,甚至被湮没。
“如果你仅在中国销售,可能没什么问题。可是如果你想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纯粹靠‘新鲜’这一噱头,对国外的消费者来说就没有吸引力了。”
同时他也谈到,价格上国产葡萄酒出口到国外也并不便宜。虽然记者通过实地考察纽约几家知名的葡萄酒零售商时,没有发现一瓶中国葡萄酒,但是有些出口到国外的精品葡萄酒价格并不比法国、澳大利亚和智利的葡萄酒便宜。 和相对物美价廉,而且在国际上有认同度的其他新世界葡萄酒相比时,就显得有些相对逊色。
“当然也可以理解,他们在生产葡萄酒时的投入成本也高,”他说到,意指中国西北部地区例如宁夏和新疆,酒庄大规模填埋葡萄藤的做法。在冬季由于温度可以骤降到零下10摄氏度以下,裸露在地表面的葡萄藤不加保护通常会被冻死,导致酒庄必须对葡萄藤进行填埋,再待来年春天4月将枝条挖出。 这些做法也很大程度加重了酒庄的生产成本。
但是在谈到所谓的‘中国口味’时,他也讲到由于中国地区饮食习惯差异大,菜系繁杂,也没有西方普遍认为的所谓的单一中国口味。紧接着他补充说,“这也正如大家对美国葡萄酒市场的偏见一样,没有一个绝对的美国口味的概念。”
埃里克•阿西莫夫(Eric Asimov)在2004年被任命为纽约时报的葡萄酒首席评论家,报道葡萄酒已有超过15年的时间,现居住于纽约。著有多本关于葡萄酒的书籍例如纽约时报畅销书《How to Love Wine: A Manifesto》《酒之书:三十余载葡萄酒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