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喝酒习俗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酒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节日、婚庆等重大日子里都要喝酒,酒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下面来看下节日中国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酒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节日、婚庆等重大日子里都要喝酒,酒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下面来看下节日中国酒文化。
一、满月酒
为庆贺婴儿出世满一个月而设的宴席。小孩出生的当天,孩子的爸爸必须去岳父家敬祖放鞭,报告喜讯、报母子平安,告诉岳父岳母添了外孙。女儿生了外孙,母亲要酿米酒、备鸡蛋,第三天挑着米酒和鸡蛋去看女儿和外孙。小孩满一个月,家里人要忙着为孩子做满月,以示庆贺。娘家要给外孙买新衣、鞋帽、座椅、推车、摇篮等小儿用品,在小孩满月的那天送去,通常叫送祝米。
二、过年
在我们家乡这里过年,也就是春节是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三、清明节
大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在家乡一般都有扫墓、踏青的习俗。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端午节
又称重午节,大约是在农历五月五日。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最为普遍及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
五、中秋节
又称团圆节,大约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离得有多远大家都得回家团聚,这时候人们就离不开赏月饮酒。中秋节我们以饮桂花酒为主。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桂花于飘香之日时节,放入酒中,入坛密封三年才酿成,酒香醇厚,还有开胃宜神的功能。
七、造新房
凡新建房屋的人家,在破土动工前,要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吉日,或请道士在宅基上走一圈,说是请土地老爷、祖宗让一让,称作发”预告,房屋落成后还要收”预告。上梁之日,亲友送馒头、糕点、鸡、肉等礼物,乡邻好友也有送现金红纸包,登门道贺。上梁要选定吉时良辰,敬神祭祖,鸣放鞭炮,并由工匠登梁说吉利话,在上面撒馒头、米花、糕点或糖果,称为抛梁”,在正梁上贴红纸,上书 三星高照”等语,并将一个贮有梁米的青布袋和万年青系在梁上,称代代青”。晚上,宴请宾客和工匠,称吃竖屋酒
六、婚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交杯酒至今还保留着。新郎和新娘各取一斟满酒的酒杯,将手臂相互交错,同时饮尽杯中酒,使整个婚礼便随之沸腾起来。交杯古时称“合卺”,始于周代。卺是一种瓠瓜,据说其味苦不可食,所以俗称苦葫芦。合卺即是将一只卺剖为两半,而又以线连柄,新郎新娘各饮一卺,象征婚姻将两人连为一体。 据说卺中装的酒异常苦涩 ,但新婚本是甜蜜的事,为什么要饮苦酒呢?据说有好几重含义。其一,夫妻二人喝了卺中苦酒,象征着两人今后要同甘共苦,患难于共。其二,意味着夫妻二人今后要像一只卺一样,紧紧拴在一起,合二为一。其三,因为卺是古代乐器之一,所以“合卺”又意味着新郎新娘婚后会琴瑟个合,和睦永远。
酒在中国文化里不仅是一种饮品那么简单,还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几乎在人们各种节日里都有酒的身影,这就是中国的酒文化。